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中心>>春小新闻>>文章内容
“相约星期一”校本培训系列报道——心理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9-06-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小燕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资本”的建设和管理,追求更好的教育品质和办学成果。为了让大家“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自我的追求和价值体现。2019610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师大常州创新发展研究院教育推广部主任吴志伟先生,为全体教师做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专题培训。

理论普识

吴校长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立足和学生有关的童年期和与教师有关的成年中期两个阶段进行了着重介绍,提醒我们要从年龄特征和需求出发,找到教育和成长的发力点。同时还将荣格的心理成长四阶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结合,启发大家对自我对他人要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

案例分享

两人一起手拉手,在对方的额头处点个赞,并用一句话夸一夸对方,这样的互动方式,让现场笑声不断,也拉近了同伴的心理距离。在轻松的氛围中,吴校长引导大家围绕三个问题——“孩子不上学怎么办?”“孩子总是‘多动’怎么办?”“孩子说谎怎么办?”和对方做简单的交流,吴校长又以案例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做法。他的分析让大家明白,孩子的每种行为都是在表达其某种“需要”,我们要聚焦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体验互动

“一次离别”的技术体验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同伴两人,一人抱着另一人的腰,一个拼命要离开,一个死命要留住,这个层次的体验是初步感受离别的不舍。第二层次是回忆一个离别的画面并将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大家沉浸在回忆里,将离别的各种不同情绪通过画面或文字传达了出来。第三个层次是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分享了和不同人物不同场景的离别,有的谈了和同一人物不同时段的离别感受……和他人的交流,也是一次内心的释放。在体验的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孩子的许多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多跟“分离”有关。

生命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理成长的资源。让我们从对待孩子行为的情绪和态度中觉察、反思自我,真正开始心理成长之旅……

 

(撰稿:陈小燕  摄影:汤华锋  审稿:徐文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春镇路30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