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发布时间:2011-10-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文娟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反思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吴亚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很有必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育是切实可行的。《空气中的流浪汉》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在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仍有现实意义:让大家了解一些灰尘的知识,了解灰尘的来源以及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大家就能想方设法去治理它,以改善环境,优化环境。为此,我在本课中尝试有效渗透环境教育,探索一条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目标中渗透

我充分利用教材,在制定教学目标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环境知识和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能依据查找资料或平时积累的知识,联系实际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然后我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使一切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2、在朗读中渗透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我让学生个别读,男女对读,小组比赛读,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作者用什么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从这组数据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其境,感受其情:知道城市中的灰尘比山林地带的灰尘多得多,真是相差悬殊!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3、在想象中渗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灰尘还会来自哪里?灰尘的坏处还有哪些?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管教空气中的“流浪汉”的意义和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此时,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触摸到了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呼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4、利用信息技术渗透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灰尘的坏处,通过观看视频《雨的形成》和《沙尘暴》,使学生了解灰尘的来源以及对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简单说出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学生看到了我们现在生存的地球遭到了严重破坏,激起“行动起来,拯救地球”的愿望。

5、在总结中渗透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所讲授内容作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的总结。针对本课的知识内容我用PPT出示了以下这段总结性话语:“中国环境问题严重,再小的污染乘以13亿,就变成了很大的污染;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但是,再小的力量与智慧,只要乘以13亿,就可以变成无穷的力量与智慧,不怕力量小,只怕不出力。希望我们都可以积极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中,那么美丽与富饶定会再度来到13亿人的身边。”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总结概括,而是整节课渗透环境教育教学的升华。

6、在作业中渗透

环境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应与每天的作业联系起来。如教了《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如何管教它呢?请说说你的办法。查找资料,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制定一份方案或制作一张小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了,认识也随之提高,自然文本的人文价值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体现,情感得到升华。

我想:随着课的结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已成为我班所有学生的呼声。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春镇路30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