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三点反思
发布时间:2011-10-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文娟

四年级数学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三点反思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姚建亚

  过去,教师把自己局限在课堂、教科书的小圈子里,就知识记知识,就教科书说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小,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新的课程概念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学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使教材充满灵活性。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数学教科书中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只要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渗透点,用数据说话,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精心设问,感染兴趣,进行环境教育

1、结合多位数的读写的教学,进行环境教育。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9页,第6题写出下面每题的多位数中的第(3)小题:地球上每天八百万吨水土流失。这道题虽然是让学生写数,但是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题中的水土流失学生只是对字面上的理解,而缺少空间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先讲清水土流失是怎样的一回事,以及水土流失后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接着让学生完成写数八百万吨后提出问题:流失的水土如果用载重量10吨的汽车来运,需要多少辆汽车才能运完?如果每辆汽车长8米,把这些车排列起来,车队有多长?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八百万吨水土需要80万辆载重量10吨的汽车才能运完,而这个车队长6400千米,大约是16个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程长。这些数据使学生大吃一惊,这仅仅是一天流失的数据而况且一年流失的呢?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对学生适时进行了环境教育。课外作业可布置学生课后去收集水土流失的资料,了解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我国在控制水土流失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当一位学生把自己查阅的信息向同学们介绍说:目前全国整体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100多亿吨沃土付诸东流,相当于卷走至少1000万亩耕地上30厘米厚的耕作层,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保护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在解答应用题中,感受环境教育。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7页中的第10题:兴农化肥厂为减少环境污染,今年第一季度共处理污水1185吨,平均每个月处理污水多少吨?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处理污水多少吨?学生用两种方法求出了兴农化肥厂一年处理污水4740吨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看到算来的数据后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污水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道题学生既练习了有关年、月、日内容的知识又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感受环保教育。课后布置学生了解家乡水质污染的情况和镇政府处理污水的措施。又例如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9页中第6题:四(1)班四个小组的同学捡废纸,第一小组捡了18千克,第二小组捡了20千克,第三小组捡了21千克,第四小组捡了20千克,平均每组捡废纸多少千克?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学会解答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方法,又体会到四(1)班的同学回收废纸使地面整洁,是保护环境小卫士,我们应该向四(1)班的同学学习。像植树绿化的应用题等等都与环境有关,做这些习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受到环保教育。

二、调查统计,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除了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把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1)班7名同学自己家一周丢塑料袋的统计:

姓名

XX

 

XX

XX

XX

XX

XX

XX

合计

个数

16

 

14

18

20

17

19

15

 

1)谁家丢的塑料袋最多?谁家丢的塑料袋最少?

2)先估计平均每家一周丢塑料袋的只数,再计算平均每家一周丢塑料袋的只数。

3)根据以上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这道题解答与填写,既练习了掌握统计图表的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求平均数的知识,还超越数学学科的范畴,考查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学生对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等都作了很好的阐述。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使习题形式更加活泼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开展活动,走向社会,亲身体验,增强环保意识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源。新课程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新课程要求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儿童经验相结合,并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教师把眼光转向社会,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查阅,扩大知识面。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单元降水量”  等知识,学生通过课外查阅,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2、开展社会调查,拓宽学习领域。

  学生在解答兴农化肥厂为减少环境污染处理污水的题目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向爷爷、奶奶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家乡水源情况与现在自己看到的情况作一比较,感受到水污染就在我们的眼前。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对本地水资源与环境的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镇政府处理污水的措施,并且把了解到的数据出示在班级板报的你知道吗?专栏里开展讨论,从而丰富了学生在环保这方面的知识,加深对水污染的认识,明确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重要性真正感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调查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学当小主人,而这些本领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

3、开展小小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环保教育。

  学生通过大量的查阅与调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数学沙龙活动。让学生从身边观察到的情况讲起,讲环保与人类相关的故事,介绍自己了解与查阅到的环保资料。让学生画出保护环境的图画,复述电视节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广告语,环保意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将润物于无声之中,育人于不觉之间,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活动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初步树立生态同人类休戚相关的意识。活动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与社会的融合,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之,数学作为基础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为数学老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机渗透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换今年感意识;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21世纪建设人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2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春镇路302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